(一)斋醮与教义
道教通过斋醮科仪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来体现它的教义思想和教徒的信仰行为,主要表现在道、神、济贫拔苦等诸方面。
道是道教的理论基础,他不仅是道教的宇宙观,而且是道教的根本信仰。因为“道”最终被人格化,成为“太上老君”,出现了“一炁三清”之说。加上人(这里的人均指道教信徒)和鬼,便出现了人神、人鬼关系。在金篆、玉篆斋中,各种科仪大多反映人同神的关系,而黄篆斋中,各种科仪大多反映人同鬼的关系,因而要通过请圣、庆贺、祝寿等科仪为人、神祈福谢恩;通过破狱、炼度、施食等科仪为人、鬼济幽度亡。例如灯。仪就表明了道教徒追求光明的教义思想内容。总之,所有的一切均表现了道教的教义思想。
(二)斋醮与文学
斋醮仪式中运用了许多赞颂词章,即步虚和青词,属于两种文学体裁。
步虚是谀神之辞,建醮时,道士须旋绕香炉或烛灯,边巡行边按一定的曲调口诵词章。一般为诗体,或五言、七言,或八句、十句、二十二句不等。早在寇谦之、陆修静时,即有《华夏颂》、《步虚词》出现。现存陆修静《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杜光庭《太上黄篆斋仪》中皆有许多步虚词。
青词,又称青辞,亦名绿章,为道教斋醮时送给天神的奏章祝文。一般多用骈体,以四六文句构成,对仗工整,文辞华丽。也有骈散并用的,开头叙明祝祷者姓名,祈祷神祗尊号,所奏事由,末节用“以闻”、“谨词”之类的表示谦卑祈请的文辞。唐宋时期,许多文人官吏频频出入于道场,且奉皇命,亲作青辞。
此外,帝王也有为斋醮作赞颂辞章的。宋太宗、宋真宗。和宋徽宗等分别撰写了《步虚词》、《散花词》、《白鹤赞》、《玉清乐》、《太清乐》各数十首。
由于斋蘸的广泛影响,古代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描写。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中,均有热烈的斋醮场面的描写。